翻譯臺本、民族語配音、混音合成……每年,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要完成數千集(部)藏語安多方言影視劇的譯制。這些作品在青海省內6州19縣及西藏、甘肅、四川的27家州縣級電視臺免費播放,覆蓋200多萬各族群眾,將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、社會經濟發(fā)展、現代科學技術、都市鄉(xiāng)村生活等無數精彩故事帶往偏遠地區(qū),搭建起當地與外界溝通、了解的“一座橋、一扇窗”。
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的配音演員正在為影視劇配音。
在民族地區(qū)傳播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
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膠片電影時代,彼時一支16人的小分隊遠赴長春電影制片廠學習,完成第一部安多藏語電影譯制作品《金銀灘》,開啟青海省民族語言影視譯制工作的先河;1973年,《渡江偵察記》譯制出爐,成為第一部采用膠片涂磁技術、全部工序在省內完成的影片。
隨著錄像帶、電視機的普及,20世紀80、90年代,影視作品的制作和觀看方式均發(fā)生深刻變化。1980年,青海電影譯制廠應運而生,1996年更名為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,成為全國最早成立的省級專業(yè)民族語言影視譯制機構之一。
發(fā)展至今,中心下設編譯部、配音部、制作部、綜合部,擁有4個獨立劇組、專業(yè)技術人員80余人。譯制工作已實現全面數字化:電腦錄音制作,提高音質、減少損耗;非線性剪輯更加精準、便捷、靈活;內部局域網素材實時共享;標準化、專業(yè)化、高質高效的電影電視譯制“雙線并行”生產模式趨于成熟。
40多年來,中心累計譯制各類影視節(jié)目近6萬部(集),供片超過1.38萬集,為推動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在民族地區(qū)傳播、交流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2024年9月,中心獲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”稱號。
把好作品帶到最遠的地方
走進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的混音室,制作部副部長色藏加正在進行電影《第二十條》的后期制作?!半m然我們平時的工作強度高,但一定要抽出時間學習。技術軟件的更新換代非??欤綍r在線自學混音教程、跟北京中影數字基地的老師請教交流、每年參加培訓。只有常態(tài)化升級標準、更新理念,才能在這個領域不斷深耕、進步?!彼J為。
色藏加正在進行電影《第二十條》的后期制作。
一旁的配音室中,頭戴耳機的配音員華本加正在反復試聽。從事配音工作超三十年,配音過的角色成千上萬,他卻依然樂此不疲?!拔覀兣c幕前的演員一樣,需要反復排練、吃透臺本,才能進入角色,好演員應該像百科全書,不斷夯實知識背景、提高理解能力?!彼偨Y道。
“小時候,守在電視機前,第一次看到四大名著的精彩人物、金庸的俠義江湖,在《精武門》里感受中國武術的魅力,這些影視劇在我們心里種下熱愛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種子?!敝行木幾g部部長才讓東周說,“經典作品蘊藏著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核,至今依然被大家反復問詢、觀看,不會過時?!?/p>
“這些年,我們選擇許多貼近農牧區(qū)、接地氣、易引發(fā)共鳴的鄉(xiāng)村生活題材的影視劇作品進行譯制傳播,如電視劇《山海情》,電影《長津湖》、《我和我的祖國》等?!敝行母敝魅斡腊透嬖V記者,“為了讓譯制劇集盡早播出,整個團隊常常加班加點,夜以繼日趕進度,希望把這些好作品及時帶到最遠的地方、帶往最需要的群眾身邊?!?/p>
藏漢雙語電子版臺本。
隨著題材的豐富,翻譯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。翻譯部辦公室內,每臺電腦前都摞著厚厚的工具書,書柜里擺滿藏漢語言圖書,數理化、醫(yī)藥、四書五經、小說詩歌應有盡有。
“經常接觸各專業(yè)領域的科教性質的影片,翻譯前要充分查閱資料,有時還要釋義新名詞。”正在電腦前快速輸入的才讓措介紹道,“比如最近即將完成譯制的電影《第二十條》,術語多、對話密,整部翻譯下來超過10萬字。逐句翻譯時還要考慮角色口型、斷句,直白通俗的同時力求精準,所以很有挑戰(zhàn)性?!?/p>
青海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工作人員在錄音室內工作。
譯制作品促進各民族交流
雖然面臨各大視頻網站與海量短視頻的沖擊,但永巴相信,傳統(tǒng)電視臺播出的影視劇譯制作品,至今依然是向偏遠農牧地區(qū)廣大藏族基層群眾傳遞時代之音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手段,其作用不可替代?!拔覀円鲃訐肀Ъ夹g革新、適應市場變化,更要明晰自身定位?!庇腊捅硎荆皩W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后,我們更加堅定信心,要繼續(xù)把握公共服務屬性,以‘譯’為橋傳播正能量的價值取向?!?/p>
在永巴看來,優(yōu)質影視劇作品就是受眾的“學習平臺”?!盀榱俗屗麄兛匆姟⒖炊?、看好,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影視節(jié)目譯制的數量和質量,拓寬節(jié)目類型和渠道,創(chuàng)作更多廣播劇、微電影、短劇以更好地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?!?/p>
除譯制安多藏語作品外,近年來,中心還承擔著蒙古族、土族、撒拉族等其他民族影視劇作品譯制的任務。“我們?yōu)榈胤饺诿襟w中心提供審核指導、技術扶持,通過作品譯制和影像素材留存,保護民族語言、傳承民族文化、促進民族交流。”永巴表示。
通過10余年在實踐中持續(xù)地“傳幫帶”,中心以“一專多能”為目標的人才儲備庫已經建立。他說,未來,會有更多年輕血液加入“譯制人”大家庭,讓更多喜聞樂見、寓理于情的民族語影視劇作品深入人心,真正融入觀眾的日常生活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