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高原特色民俗村:用新面貌迎接新生活
圖為航拍興??h安多民俗文化村。馬銘言 攝
“在易地搬遷之前,我們全家的收入來源依靠我一個人放牛,年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,現在我個人的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?!鼻嗪J『D喜刈遄灾沃菖d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村民項青達杰說。
現在在興海縣城從事出租車行業(yè)的項青達杰,2018年之前還只是一名依靠放牛為生的牧民,以一己之力養(yǎng)活家中的母親、妻子和三個女兒?!澳赣H年紀大了,妻子沒讀過書,我們那里又偏僻找不到其他方法掙錢?!?/p>
項青達杰易地搬遷之前所在的龍藏鄉(xiāng)桑什多村和興??h多數地區(qū)一樣,山大溝深,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,自然條件艱苦,部分村社電、路不通,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滯后,可以說是一方水土養(yǎng)不起一方人。
圖為做家務的項青達杰妻子。馬銘言 攝
2017年,興??h將易地搬遷脫貧項目與安多民俗文化村同步實施,通過整合各類資源、籌措各項資金,打造了“興??h安多民俗文化村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,依托公益性崗位持續(xù)保障,累計安排草管員、護林員300名,人均增收2.16萬元。
2018年10月項青達杰搬進了興??h安多民俗文化村,住上了96平方米的新房子,他開始在縣城開出租車,妻子在民俗村當起了保潔員。“現在妻子每月有1000元的穩(wěn)定收入,我的壓力就沒那么大了。”
“之前孩子上學很困難,現在可以在距離民俗村2公里的縣城上學,交通也很方便?!表椙噙_杰的2個女兒還在上小學,兩年前孩子和母親只會說藏語,而今兩個女兒卻可以給記者當小翻譯。
2017年,興??h將全縣48個貧困村,601戶341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集中搬遷至興??h安多民俗文化村,總投資達2.3億元,除601戶建檔立卡戶,還集中安置了252戶普通農牧民,成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。
圖為項青達杰一家人合影。馬銘言 攝
另外,記者從青海省扶貧開發(fā)局獲悉,“十三五”期間,青海省累計投入74.3億元,全面完成38個縣(市、區(qū))、266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、1249個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,搬遷安置農牧民眾5.2萬戶、20萬人。
興??h安多民俗文化村村委會主任楊宗泰告訴記者:“我們不只是要通過易地搬遷脫貧,更是要利用民俗村的優(yōu)勢致富。目前我們依托特產合作社的電商直播帶貨,正在向外銷售牧區(qū)的酸奶、牦牛肉等,也可以為村民增加經濟收入?!?/p>
楊宗泰表示,下一步,興??h扶貧開發(fā)局與興??h藏醫(yī)院計劃在民俗村3公里處打造藏藥材種植基地,通過承包藥材種類片區(qū)、吸納建檔立卡勞動力就業(yè)等方式,帶動搬遷群眾就業(yè)增收致富,邁向小康生活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青海興海:安置點的新生活
2018年10月,安置點全部竣工并實現入住,村民的生產、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。安多民俗文化村還開設高原電商中心發(fā)展電商產業(yè),同時安排草管員、環(huán)衛(wèi)工等崗位,實現村民穩(wěn)步增收。[詳細] -
脫貧攻堅高原行|青海省興海縣:服務沉下去 村民富起來
“互聯網+非物質文化遺產”模式,讓婦女展才藝、增收入。丁英芳現在年收入近4萬元,還經常為殘疾婦女免費指導繡法技藝。她說:“我們也能用自己的雙手繡出好日子!”[詳細] -
青海草原上的新村落:扶貧政策“照”在我的家,“暖”著我的心
因老家不通電而點蠟燭、煤油燈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楊宗泰,如今通過易地扶貧搬遷,“沒花一分錢”便住進了有電暖炕的新居,家里生活電器一應俱全。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