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趣說甘孜】古老的藏式藥泥面具煥發(fā)新活力
走進藏式藥泥面具傳人四龍降澤的工作室,他正在執(zhí)筆上色,旁邊擺放著數十支畫筆和多彩的顏料。
藏式藥泥面具是一種流傳了千年的傳統(tǒng)手工制品,面具制作以藏族文化內容為主,融合古代藏族和古印度藝術風格。因為傳承人少、配方繁雜,一直以來顯得莊嚴而又神秘。而新龍縣的藏式藥泥面具最為獨特精美,具有不腐爛、不污染、不脫色、攜帶方便的特點。
藏式藥泥面具制作工藝十分復雜,一副面具從開始制作到面世需要12到20天。制作使用的泥土和水,均采自海拔4600多米以上的高山,用到的藏藥和中草藥更是多達100余種,還摻雜有珍珠、珊瑚、藍寶石等名貴材料。面具制作完成后,會有一種藥材獨有的清香,不僅能清新空氣,還能預防疾病。
67歲的四龍降澤是新龍縣尤拉西鄉(xiāng)共同村人,是藏式藥泥面具的第五代傳承人、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,制作面具已有55年。從12歲開始,四龍降澤傾盡精力,傳承著古老的手工技藝。
如今,藏式藥泥面具制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其制作工藝也融入了現代美術元素,品種從原來的10多種,發(fā)展到現在的近300種,并獲得3個外觀設計專利、130多個產品版權。
“借助互聯網,現在面具銷往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城市?!彼凝埥禎烧f,銷路打開后,收益也有了?,F在,四龍降澤有2名外姓徒弟,并先后吸收了31名當地村民,讓他們在農暇時間兼職制作面具,既解決了傳承問題,也帶動當地百姓增收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【趣說甘孜】19道工序鍛出精美花色青銅
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金沙鄉(xiāng)卡崗、茂業(yè)、安丘等村寨,流傳著一種花色青銅鍛造技藝。這種技藝自外流傳到甘孜州后,在白玉縣扎根并傳承發(fā)揚至今,已有鮮明的地域特色。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