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address id="z3sxr"><var id="z3sxr"></var></address>

      <object id="z3sxr"><tt id="z3sxr"><noscript id="z3sxr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
      中國西藏網(wǎng) > 新聞 > 涉藏動態(tài)

      青海省海北州:40年,在高寒旱沙區(qū)譜寫綠色奇跡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27 16:45:00來源: 青海日報


      克土沙區(qū)變綠洲。海晏縣草原站提供

        小雪節(jié)氣過后,海北草原的氣溫驟然降低,頻繁吹刮的大風讓人感到濃濃寒意。

        11月28日,記者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克土治沙點,正好碰見護林員華世才和幾個同事從治沙點出來,他們在比劃著說著什么。

        “進入冬天后一直沒下雪又經(jīng)常刮大風,我們一定要注意防火,種起來的這些樹能長成今天這樣非常不容易,我們一定要小心?!比A世才說。

        “他說得不錯,我們大家一定要盡職盡責,保護好這些樹?!蓖械暮j炭h草原站原站長馬文虎接過話茬。

        隨后,來到克土治沙點的觀景臺。站在觀景臺上向遠處眺望,一片片樟子松、青海云杉等常綠植物,青楊、烏柳、沙棘、檸條等喬灌木交錯鋪就的立體的綠色屏障蔚為壯觀。

        40余年,經(jīng)過海晏縣三代治沙人風雪無阻、戰(zhàn)風斗沙的不懈努力,他們用雙手構筑了一道堅固的“綠色屏障”,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擴大和蔓延,確保了青海湖核心區(qū)域的生態(tài)安全,以及青藏鐵路和國道315線安全通暢運行,為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型沙區(qū)沙漠化治理貢獻了海晏方案,先后4次榮獲“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”“全國生態(tài)建設突出貢獻獎”等榮譽。

        還記得今年夏天來到這里時的景象。林木郁郁蔥蔥,滿眼青綠,鳥兒啁啾,黃鼠狼、野兔不時從密林中探出頭來。

        “這些小動物不算啥,我們還發(fā)現(xiàn)了普氏原羚、狐貍、狼等一些大型動物的影蹤,這說明這里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真的變好了。”馬文虎激動地說。

        進入林區(qū),記者用手撥開灌木叢,發(fā)現(xiàn)黃沙都變成了土壤。“這上面是一層腐殖層,它能夠給這些植物提供營養(yǎng),土質發(fā)生了變化,種植林木的成活率也更高了,這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。”馬文虎說。

        “海晏行,風不停,黃沙滿天過不成。走一步,退兩步,沙進人退路難行。”43年前,這里是有名的風沙之地,給當?shù)厝罕姷纳a(chǎn)生活造成嚴重影響。尤其是青藏鐵路、青新公路、湖東旅游公路等長達180公里的路段受風沙危害,嚴重受危害的路段達70公里,沙漠化面積逐年擴大,嚴重威脅著青海湖周邊乃至全省的生態(tài)安全,防沙治沙刻不容緩。

        為控制沙漠化的擴大和蔓延,海晏縣歷屆領導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,以生態(tài)優(yōu)先發(fā)展為己任,全面開展沙漠化防治工作,從1980年開始對克土斜瑪、大水塘一帶的沙區(qū)實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態(tài)治理,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9.9萬公頃減少到如今的6.17萬公頃,40年減少3.73萬公頃,年均減少800公頃,沙區(qū)的林草綜合覆蓋度達到30%-40%,局部地塊覆蓋度達到85%以上。一條長8公里寬6公里面積達4000公頃的綠色長廊將流動沙丘牢牢鎖定在青海湖畔,為改善當?shù)厣鷳B(tài)環(huán)境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
        海晏縣采取“以封為主,封造結合”的治沙方法,以“宜喬則喬、宜灌則灌、宜草則草”為原則,引進試種適合優(yōu)良治沙造林樹種,試驗應用先進造林種草技術,推廣“沙棘營養(yǎng)土坨造林技術”“青楊截干深栽造林技術”“設置草方格固沙造林技術”等沙區(qū)造林技術模式。試驗成功“沙棘營養(yǎng)土坨造林、烏柳截桿深栽造林、容器苗造林”等一系列適合高寒旱沙區(qū)的實用技術,有效提高了造林種草成活率和保存率,經(jīng)過40多年的不懈堅持,終于把沙漠染綠,走出了一條成活率高、見效快的高寒旱地區(qū)治沙造林新路子。

        “最大限度形成‘喬灌草’相結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進一步增強林草植被綜合防護效益,是我們努力的方向?!焙j炭h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說。

        關于提質增效,石德榮進一步解釋到:“剛開始為了鎖住流沙,我們借鑒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的治沙經(jīng)驗,利用草方格沙障來增加地表的粗糙度,減緩風力對地表的侵蝕,減緩由于風的吹動引起地表沙粒層的流動。流沙鎖住后,我們大多選取耐寒耐旱、成活率高的沙棘、烏柳等植物進行栽種,但是這些植被生存期限是10到20年,20年之后就會出現(xiàn)退化現(xiàn)象,防護效益和防護周期都不是很理想?!笔聵s說,在已經(jīng)固定流沙的基礎上,我們從2009年開始嘗試樟子松等大型喬木的種植,2015年開始大規(guī)模種植,到目前已經(jīng)栽植樟子松、青海云杉等大型喬木700余公頃,目標是建成常綠喬木為主體,喬木、灌木、草本相結合的相對穩(wěn)定的近自然的森林防護系統(tǒng)。

        推進工程治沙,筑牢綠色屏障,項目工程成為海晏人鞏固治沙成果的重要手段。

        以重點工程為導向、以國家投資為支撐,以青海湖、湟水河兩大生態(tài)屏障建設為重點,統(tǒng)籌推進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綜合治理、系統(tǒng)治理,有序實施“三北”防護林體系建設、青海湖流域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綜合治理、林業(yè)科技推廣、公益林治沙造林、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(qū)建設、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(qū)補助試點等11項重點工程,實施草原鼠害防控、沙化土地封禁保護、道路補植補栽等生態(tài)保護項目。

        “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,沙區(qū)投資合計1.3億元,累計完成人工造林、封沙(山)育林(草)等153萬余畝(10萬余公頃),有效遏制沙漠的擴大和蔓延,維護青海湖核心區(qū)域的生態(tài)安全?!笔聵s說。

        40余年來,海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、忠誠和擔當、執(zhí)著和奉獻,在湟水源頭青海湖畔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道道綠色生態(tài)屏障,譜寫了一曲曲播撒綠色的燦爛樂章。如今你會看到這塊湖濱沙地已經(jīng)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沙漠景觀,成為和遠處蔚藍色的青海湖交相輝映的人造奇觀。

      (責編:于超)

      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(wǎng)”或“中國西藏網(wǎng)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(wǎng)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
      亚洲最大AⅤ无码国产_亚洲avav一区二区18_午夜性爱视频久久_国产三级片免费怎么看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-游戏赚网 亚洲免费观看网址 人妻中文有吗在线 国产在线不卡每日更新福利
      1. <address id="z3sxr"><var id="z3sxr"></var></address>

        <object id="z3sxr"><tt id="z3sxr"><noscript id="z3sxr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